春之海韵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玉露文学y6go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李中良一生大小战无数,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被誉为不败的神话,若不是在朝廷没有后台,绝对不止在粤州当一个军团长这么简单。了解他的人都知道,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个人的品德,他一点都不比帝国的五大军团长差,甚至还有过之。但如此名将,在蜀州却栽了一个大跟头,不仅损兵折将达六成之多,而且连自己最心爱的儿子也被敌人俘虏了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。
“若是自己当初不被涪庆城所诱惑,断然出兵进攻乐川,或许就不会有今日困窘的局面了吧?”李中良想。可现在一切已成定局,说什么都晚了。
李中良的失败最大的原因不在于涪庆城对他产生的诱惑,作为粤州的将领,攻占涪庆城,谋取自身最大的利益是对的,他的失败关键在于情报的失灵。秦思远说动龙盘军出兵的消息他不知道,秦思远率领骑兵偷袭昌西城的消息他也不知道,娜云雪出兵进攻春州的消息他更不知道。而这一切未知的因素导致了春州第二军团的撤退,春州第三军团的被歼,随着春州军队的失败,危机一下子就降临到了他的头上。若是他掌握了那些情报,以他的精明,他定会出兵乐川,解春州第三军团之危,可能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。
蜀州的骑兵是今天上午到达涪庆城下的,他们并没有进攻,李中良知道他们是在等后面的步兵,单靠骑兵是无法攻城的。李中良明白,一旦对方的步兵到了,这涪庆城将再次面临战火的洗礼。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,没有粮草,缺乏武器,没有完善的防御体系,这涪庆城能守得下去吗?再说即使守下去又如何?涪庆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,四周都是敌人,没有后勤补给,没有援兵,敌人即使不攻,困也要困死自己!
李中良原本还指望从城南的浮桥上撤过江去,退往粤州,没想到李立竟将这唯一连接两岸的浮桥也拆毁了,而且敌人的一支水军不停地在江上游弋,自己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再架一座浮桥。看来敌人的目的很明确啊,就是将己军全部消灭!
李中良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粮草。他的粮草原本就不充足,虽然在将蜀州近卫师团赶到乐川城以后,后勤线被打通了,也得到了一些补充,但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,也消耗得差不多了。蜀州的民间虽然富裕,存粮颇丰,李中良却一向不允许士兵到民间抢劫,这固然是他有一颗爱民之心,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既然要长期占领蜀州,就要赢得民心,否则就很难在蜀州站住脚。而且为了尽快拿下涪庆城,他东来时也没有带多少辎重。所以当他的部队进入涪庆城时,粮草已不足五日所需。李中良原本还想从城内的富户、粮商手中搜集一些粮食,哪知李立连这也想到了,竟将他们手中的粮食全部买走了!
无奈之下,李中良只得命令部队到城内居民家中搜集,虽然弄到了一些,但数量也不是太多,而且此举引起了极大的民愤。李中良白天从城中走过,见到百姓一道道愤怒仇恨的眼光,他就知道自己已经将百姓得罪光了,只要一有机会,他们定会来咬自己一口。
“看来这涪庆城是呆不下去了,一旦蜀州的大军到来,从外面进行强攻,而城内的百姓乘机作乱,自己的六万大军就死无葬身之地了。”反复权衡了利弊,李中良决定放弃涪庆城,向东进军,绕道湖州回粤州。
“听说湖州的光明军起义闹得正凶,应该有隙可乘。”李中良这样想。
大洪历六百四十三年七月五日夜,李中良以少量部队伪装成主力留守涪庆城,大部队趁夜出东门,一路向东停进。第二天一早,狄铭卓发现城内情况有异,命令部队试探性进攻,结果城内防守力量很弱,他就猜到李中良可能走了。随即费了很大劲才从城内出来的暗影密探证实了他的猜测。于是他命令部队立即发起猛攻,一个时辰后,收复了涪庆城。他命令部队不在城内停留,继续向东追击,不过由于出城后不久即进入山区,他的骑兵发挥不了速度的优势,一时半会也难以赶上敌军。
而李中良此时的日子也不好过,东面是山区,只有一条官道通往长都、万平,大军根本展不开,只能排成一长溜在官道上行进。五万多大军行进在官道上,足足有数里长。而官道两侧不时有蜀州小股部队进行偷袭,大大延缓了粤州军的行军速度,等他们到达长都城时,狄铭卓的追击部队离他们已不足十里,而众多小股蜀州部队的袭扰,也使得李中良在途中损失了两千多兵力。
好在蜀州军在长都城没有驻军,这让李中良有了一口喘息的时间,不过他也不敢在长都城多做停留,让部队休息了半日,又留下五千兵力阻击蜀州的追击部队,大军继续向东挺进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