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玉露文学】地址:y6go.com
郑成功收复台湾
郑成功,本名森,字大木,福建南安人。他父亲郑芝龙由海上经商起来,后当了明朝的官,在东南海上拥有很大的势力,郑成功于公元1624年出生于日本,正是这一年,荷兰侵略者霸占了我国宝岛台湾。他生活的时代,正是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,国家内忧外患,危机日甚。1644年,吴三桂引清兵入关,使全国人民又遭受民族压迫的灾难,人民掀起大规模的抗清斗争。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刻,满怀着报国热诚的郑成功,肩负起反清复明的重担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个投机分子,当清兵逼近福建的时候,一封许以高官厚禄的诱降信就使他下令撤回福建的门户--仙霞关的守军。清兵入闽,福州沦陷,隆武帝被杀,清兵在福州烧杀抢掠,郑成功的母亲也被辱自杀。23岁的郑成功,怀着万分悲愤的心情,在孔庙面前痛哭一场,烧掉了儒服,决意献身报国、大义灭亲,与他父亲誓不两立。他带领部下90多人,乘两只战船下海,在金门定盟,到南澳招兵,举起了“背父报国”、“抗清复明”的大旗。
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郑成功,从此开始了他激动人心的斗争生涯。
郑成功一呼百应,沿海人民纷纷前来参加他的队伍,一些不愿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士人也积极响应他,他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。他以厦门、金门为据点,在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沿海地区,英勇地与清军作不懈的斗争。到公元1653年,郑成功已控制了整个东南海面,拥有士卒10万余人,战船几百只,他团结江浙的抗清势力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。
不久,郑成功发动了几次北伐,于公元1659年发动了大规模的攻打南京之役。他亲自率领水陆大军10万余人,浩浩荡荡,势如破竹,南闯长江口,围住了南京城,并一口气收复了4府3州24县,一连串的胜利使他滋生了轻敌思想,结果中了敌人的“缓兵之计”,在南京城外吃了败伏,不得不撤回厦门。此时,清朝统治者又强行命令东南沿海的居民全部内迁,割断了郑成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而在西南建立的第3个南明朝廷,也被敌人扼杀,桂王逃往缅甸,郑成功愈加孤立。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,一边寻找出路,确定长期斗争的计划。
在公元1661年的春天,郑成功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,即挥师东征,收复台湾。他的队伍经过长期在烽火中的锤炼,已成熟起来,赶走荷兰侵略者,收复国土,扩大抗清基地,现在正是时候。进军台湾的决心下定以后,郑成功便投入了紧张而周密的战斗准备工作之中。准备的中心是修造船只,整顿水军。要打败掌握海上霸权的荷兰侵略者,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是无法与之交战的。于是,船工们日夜赶造船只,兵士们日夜苦练本领,部队处于高度战备状态。与此同时,郑成功进行了兵力部署,将东征部队分为两批,首批将士两万多人,战船100多艘,由他亲自率领,第二批随后接应。一切准备就绪以后,公元1661年阴历2月间,郑成功把行辕移至金门,首批部队到料罗湾集中,随时待命出发。
3月初1,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“祭江”誓师仪式。3月23日,郑成功率领的东征大军从料罗湾出发,浩浩荡荡向东挺进,次日早晨,船队陆续到达澎湖群岛。
从澎湖到台湾,水路52里,顺风时只要四更半,但如果碰上逆风,十天八天也休想到达。3月27日,大军从澎湖出发,驶到半途,海面突然刮起暴风,船队寸步难行,无奈只好驶回澎湖停泊几天,等候顺风。谁知,一连几天过去了,暴风越刮越大,风向依然不变,船队仍然无法启航。而此时,军中粮食已所剩无几了,郑成功连忙命令两位将士到各岛去筹募粮食。澎湖36岛百姓们虽踊跃捐献,将家中仅存的一升一斗杂粮都拿出来劳军,但凑集起来的粮食只有100多石,还不够大军一餐。在这进退两难之际,郑成功果断地下令,按照预定日期进攻鹿耳门。
3月30日晚上,船队顶着狂风,离开澎湖冒险东征。海上狂风怒吼,惊涛骇浪,船只在咆哮着的海面忽而被抛上浪尖,忽而被摔下谷底,全体将士顽强地与风浪搏斗,丝毫没有气馁,他们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,终于跨过了台湾海峡。于4月1日,到达台湾鹿耳门港外。
鹿耳门水浅礁多,航道非常危险。这里平时海水浅至一丈,涨潮时也不过一丈四五尺,而且航道很窄,只能容两只船出入,又弯弯曲曲,海底都是沙石浅滩,荷兰人又故意把损坏的甲板船沉在此处,港路更加复杂曲折,船只一不小心,就会撞个粉碎。所以,荷兰人凭恃鹿耳门是个“天险”,不加设防。他们将防御的重点放在台湾城和旁边的七鲲以及赤崁城上,在那些地方设有多处炮台,驻兵防守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《中华上下五千年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玉露文学y6go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